民生问题成为改革的主题,最重要的是在国家层面上确定“以人为本”的民生理念,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“以人民为中心”。我国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,姜尚最早提出,“得民心”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,后经过儒家的继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要素。最具代表性的观点,如孔子“仁者爱人”,孟子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,荀子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;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”,等等。马克思主义的民本思想来源于对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的批判继承,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的直接理论来源,马克思主义倡导从现实中的人、实践中的人出发分析社会现象,强调以人为本,强调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,通过保障人的权利最终实现人的价值。
民生领域的改革除了建立起“以人民为中心”“以人为本”的民生理念之外,还包括丰富的内容。毛泽东早在1934年就说过:“我们要胜利,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。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,分土地给农民;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,增加农业生产;保障工人的利益;建立合作社;发展对外贸易;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,吃饭问题,住房问题,柴米油盐问题,疾病卫生问题,婚姻问题。总之,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,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。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,解决了,满足了群众的需要,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,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,热烈地拥护我们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发生了变化,过去有饭吃、有房住是基本需求,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、医疗服务优质、教育公平、住房改善、环境优美和空气洁净等更多层次的需求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,“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,期盼有更好的教育、更稳定的工作、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、更优美的环境,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、工作得更好、生活得更好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。因此,改革就是“要突出重点,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住房、养老、脱贫等问题发力”。要“按照守住底线、突出重点、完善制度、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,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,采取针对性更强、覆盖面更大、作用更直接、效果更明显的举措,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统筹做好教育、收入分配、就业、社会保障、医疗卫生、住房等方面的工作”。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。“我们党干革命、搞建设、抓改革,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。要在抓好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的同时,统筹做好就业、收入分配、教育、社会保障、医疗卫生、住房、食品安全、生产安全、公共治安等各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工作,确保人民安居乐业、社会安定有序。推出的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,一件接着一件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。”显然,民生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和中心内容。